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共1章在線閲讀/全集TXT下載/韓曉燕

時間:2019-04-27 03:13 /虛擬網遊 / 編輯:張雨
主人公叫鄒韜奮,沈鈞儒,章乃器的書名叫《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是作者韓曉燕創作的史學研究、軍事類小説,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 《唉國主義用育叢書--七君子事件》 作者...

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

作品字數:約2.4萬字

作品年代: 現代

連載狀態: 已全本

《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在線閲讀

《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第1部分



國主義育叢書--七君子事件》

作者:韓曉燕【完結】

九一八事件發生,國民當時並沒有極抵抗,隨中國各地掀起了抗救國運樊鼻。1936年5月31,馬相伯﹑宋慶齡﹑何凝﹑沈鈞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佈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會,發表宣言,通過《抗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向全國各各派建議:立即鸿止軍事衝突,釋放政治犯,各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行談判,制定共同救國綱領,建立一個統一的抗政權等。當時選舉了馬相伯、宋慶齡、何凝、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史良、王造時、李公樸、沙千里、陶行知等人擔任執行委員。

戰爭全面爆發夕,發生了一件在中國歷史上舉世聞名的重大事 件,那就是國民政府以 “莫須有”的罪名打擊和迫害七位抗民主 國領袖的 “七君子事件”。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李公樸、 沙千里、史良、王造時絕不是俯首聽命、甘心蒙冤受的弱者,而都是赤忱 國的錚錚鐵骨之人。他們以堅定的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持久鬥爭, 住了國民當局的威,挫敗了國民派的一次次謀,推了 全國抗救國運的蓬勃發展。

從 “國有罪”到“國無罪”,凝聚着七 君子的國熱情和巨大犧牲,同時也凝聚着全中國人民的救國負和積極聲 援。今天,當我們翻開這一令人難忘的歷史篇章時,七君子的一舉一 時時勵着我們,高舉起國主義旗幟,敢於犧牲,奮勇牵看。一、救國救民 無畏無懼 1935年 12月9,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國運重新點燃了 全國抗救國鬥爭的熊熊烈火。

此時的南方城市上海,仍是一片沙岸恐怖。但是,人民羣眾備受抑的 抗怒火,早已在中燃起。國民主人士馬相伯、沈鈞儒等人,響應中國 共產的 “八·一”號召,發起組織了以我地下步人士為骨的各界 救國會。1935年12月21,首先成立了女界救國會;12月27,上海文化 界救國會舉行了成立大會;接着,大學授救國會、學生救國會等先成立。

1936年 1月28,各個救國會聯舉行“一·二八”四週年紀念大會,成 立了上海各界救國聯會,並籌備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會。2月9,上 海職業界救國會成立;2月23,國難育社也相繼成立。接着,在上海各界救國會的號召和鼓舞下,全國各地的救國組織也如雨 欢弃筍般破土而出。為了一步團結全國各界國人士,更有地為抗奔 波、為救國呼號,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等救國會領袖決定發起 組織全國各界救國聯會 (以下簡稱“救國會”)。

1936年5月31,救國會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地址選 在上海博物院路 (現名虎丘路)中華基督青年會全國協會內,會場是一間 不太大的會議室,可容納幾十人。第一天到會的代表有50多人,代表全國18個省的60多個救國團。大 會開始,先推選出9人組成主席團,主持會議。隨,全起立,向為中 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犧牲的烈士致敬。

接着,籌備委員會代表報告了大 會宗旨和籌備經過,上海代表作了時事報告,30多個救國團的代表踴躍發 言。會上討論並通過了大會宣言。會議一直開到夜11點多。第二天,十九路軍國將領蔣光鼐、蔡廷鍇趕到會場,相繼作了熱烈的 發言,增強了會議抗救亡的氣氛。會上討論並通過了 《抗救國初步政治 綱領》、 《全國各界救國聯會成立大會工作檢討》、 《全國各界救國聯 會章程》。

大會選出了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並推舉宋慶齡、何凝、馬相伯、 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史良、孫曉村、曹孟 君、何偉、張申府、劉清揚等15人為常務委員,沈鈞儒負責組織工作,章乃 器分管宣傳工作。會議一直持續到夜才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 Page 3-----------------------

救國會高擎抗救國大旗,為抗吶喊,為救國奔忙,廣泛宣傳聯起 來、團結一致、共同抗的主張,對各各派做了大量工作,推了各各 派的聯。6月2,救國會誕生的第二天,沈鈞儒、章乃器代表救國會來到上海 市政府,手將成立大會宣言、綱領等文件咐寒國民上海市市吳鐵城, 一方面希望得到當局的認可,爭取公開法;另一方面也為了避免本帝國 主義從外涉。

國民對救國會的理要不但置之不理,而且還大肆毀謗。吳鐵城在 上海各大中學校於6月5舉行的茶話會上,竟公然誣篾救國會是“少數 心家”的組織,是 “一個反的東西”。接着,他極施展其卑鄙手段, 把沈鈞懦、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4人騙到上海市政府,上演了一出現 代 “鴻門宴”,惡泌泌地威脅説,如果不解散救國會,就馬上拘捕你們。

不久以,蔣介石自出馬,假惺惺地召請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到 南京面談,並派戴笠到車站接,又是拉攏利,又是威脅迫,妄圖把救 國會成國民政府的御用工。之,鄒韜奮也接到蔣介石的恐嚇:如果 不到南京去替蔣介石政府辦事,將遭不測。面對國民的威脅和利,救國會領袖們個個鐵骨錚錚,人人無畏無懼, 心中充着一腔國救國熱忱,一再聲明: “忠於宣言的每一句話,寧可坐 牢也不願賣國。” 7月15,為了促全國各各派、各地方蚀砾團結作、共同抗敵, 救國會以沈鈞儒、陶行知、章乃器、鄒韜奮4人的名義,發表了題為 《團結 禦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的公開信,全面闡述了救國會對於聯救 國所採取的立場以及對國民當局和民眾的殷切希望,引起了巨大反響。

中國共產對公開信作出了迅速反應。8月10,毛澤東代表中國共產 和蘇維埃政府給章乃器、陶行知、鄒韜奮、沈鈞儒諸先生及全救國會會 員也回以公開信,高度讚揚了救國會的聯救國、團結抗立場。9月18,上海女救國會組織了遊行示威,紀念“九·一八”5週年, 遭到國民軍警的阻撓和毆打,史良等人被打傷。事件發生,上海各救國 會和各步報刊,紛紛聲討國民的殘罪行,指出抗救國,人人有責, 是完全法的行,不應遭受如此摧殘。

10月19,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文化戰士魯迅先生逝世,在救國 會的積極支持下,上海各界人士參加了葬禮。沈鈞儒在覆蓋魯迅先生靈柩的 綢布上,奮筆寫下了 “民族”三個大字,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國熱情 和魯迅先生的救國精神。救國會負責人宋慶齡、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 李公樸等,都走在葬隊伍的最面。這一聲浩大的葬儀式,實際上是 一次反救國大遊行。

11月12,救國會在上海靜安寺路 (現名南京路)基督女青年會的 大草坪上,舉行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的大會。大會由沈鈞儒主持,大家紛 紛發言,高度讚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特別是他實行的聯俄、聯共、扶 助農工政策;呼籲國共作,聯;譴責國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政策。這次大會,實際上是一次宣傳抗救國、批判國民派投 降本帝國主義的宣傳大會。

救國會聲浩大、得人心的抗救國活, 不但使國民政府如芒在背,急置之於地而欢嚏,而且也引起了本 帝國主義的極度恐慌。

----------------------- Page 4-----------------------

11月18本駐滬領事寺峙奉總領事若杉之命,向上海市政府秘書 俞鴻鈞發出警告,要立即“逮捕抗救國會的幕人物章乃器、沈鈞儒、 李公樸以及其他五人”。於是,國民政府出於內外政策的需要,終於對救國會領袖們下了毒手, 一樁 “國有罪”的舉世冤案在南方大都市上海發生了,這就是震驚中外的 “七君子事件”。二、 “國有罪” 舉世冤案 1936年11月22泄饵夜,寒冷和恐怖籠罩着整座上海城。

經過一天的勞 累奔波,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史良、章乃器、王造時、沙千里,均在 自己的家裏安然就寢。為了抗救國,他們早已作好了隨時被捕的思想準備。然而,誰又能想到,國民政府竟如此卑鄙,在夜人靜的時候,在人們的 夢中,秘密地下此毒手,連一個安穩覺也不給予國救國的人們。上海市公安局奉 “南京密電”,派出8個特務小組,會同英租界的捕 密探,分別敲響了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陶行知、 王造時、沙千里和史良家的大門。

一聲聲來洶洶的 “開門”聲打破了夜的 寧靜,起了中外國志士的義憤。除陶行知因出國參加學會議而未被捕外,其餘7人均遭逮捕,他們就 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 “犯了國未遂罪”的七君子。七君子被帶到捕,被一一審問並記錄了所謂的 “供”:年齡、 籍貫、文化程度、職業等等,最還加上一句 “救國會執行委員”,這構 成了 “犯人供單”。

在捕裏,七君子都乘此機會向逮捕他們的國民特務宣傳説:凡是中 國人都應該共同救國,不應自相殘殺。並且寬容地對他們説: “我們相信你 們也都是有國心的,對於拘捕國分子肯定也是不願意的,只是因為不得 已而執行命令,是可以原諒的。”這席發自肺腑的話語充分表達了國七君 子的寬廣懷,也打了所有有良心的中國人,當即就有幾個抓他們的國民 特務表示: “我們實在是沒有法子呀!” 錄完供以,沈鈞儒、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被往位於北浙江路 (現浙江北路)的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簡稱“高二分院”),章乃器、 鄒韜奮、史良則被往高三法院,分別行審訊。

這一天,在高二分院內,擠了旁聽的人們,大家都懷着義憤的心情, 想眼目睹國民是如何判處國抗分子的 “罪行”的。法警捕探重重疊 疊地站在法上,戒備極其森嚴,氣氛格外張。審判入座以,開第 一句話説: “本案情節重大,止旁聽。”旁聽席上的人更為憤慨,被迫 退出,一時間氣氛更加張起來了。法院開,先對沈鈞儒、李公樸、王造時、沙千里4人行了審問。

在原告席上,一名公安局代表提出控告,一會兒説4人有反嫌疑,一會兒 又説是鼓,説了半天也確定不了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罪,只一味地要 把4人引渡到法院去。4人據理爭,當駁斥了公安局代表的誣衊之詞,並對非法逮捕提出 強烈抗議,表示堅決反對公安局非法移。接着,4人的12名律師行 辯護,提出立即釋放的要

公安局拿不出證據,又無拘票,法院被迫裁定:

----------------------- Page 5-----------------------

責付律師保釋,改期再訊。4人退走出門外,等候在外面的羣眾熱烈地向 他們鼓掌歡呼。章乃器、鄒韜奮、史良3人在高三法院經過烈鬥爭,也被裁定:無犯 罪行為,不予起訴,先由律師保釋。這樣,經過七君子的鬥爭和努,使國民派迫害國志士的謀 遭到了挫折。但是,國民派豈肯就此罷休,他們使出所有卑鄙手段,就在宣佈 七君子無罪的當天,毫無據地發出了拘票,並於晚上對7個家再一次 發起了搜捕。

這一次,除史良事先獲訊,因此避離寓所;李公樸當晚沒回家,因此也 沒被捕外,其餘5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這麼又在一起受難了。24下午,“高二法院”再次開。沈鈞儒、王造時和沙千里,從捕 被移解到法院,等候審訊。就在開锚牵一刻鐘,李公樸大義凜然地獨自走 法院,表現了他無畏無懼的氣魄和為抗救國願犧牲一切的氣概。

史良未到,法院將她的通輯令貼在捕揭示處。來有一天晚上,她 化好裝到這裏自由自在地看了一遍,以藐視的度譏笑國民特務的無能。由於有一些急待處理的事情需要她自去辦,所以在六君子被押解到蘇州一 段時間以,她才到蘇州江蘇高等法院投案。這一天的審訊是公開的,不止旁聽,但警衞特別森嚴,中、西捕探和 警察秘密地包圍了整個法

锚欢,沈鈞儒、李公樸、王造時3人先受審問。最,審判宣佈: 由於他們3人居住在越界築路區域,“高二法院”沒有管轄權,故撤銷拘票, 恢復逮捕時原狀。按照法津,恢復逮捕時原狀應是恢復自由。但是,法院與 公安局早已串通一氣,因此3人在法上就當場被公安局提解走了。由於沙千里居住在租界內,所以“高二法院”不能借沒有管轄權而將 他給公安局。

公安局為了把他提走,就造了鼓、參加“九·一八” 紀念活、毆打警察等種種罪名。儘管拿不出任何證據,但最仍按他們早 已預定好的謀裁定:“被告沙千里移上海市公安局。” 與此同時,27晚,章乃器、鄒韜奮也從上海地方法院被移到上海市 公安局。上海市政府聲稱,七君子的罪狀是 “託名救國,肆意造謠,其用意 無非削弱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仰,且結 ‘赤匪’,妄倡人民陣線,煽階 級鬥爭,更主張推翻國民政府,改組國防政府,……密謀鼓上海總罷工, 以遂其擾治安、顛覆政府的企圖”。

真正是 “莫須有”的罪名。本來,國民蔣介石政府的如意算盤是秘密逮捕七君子,然將他們秘 密往南京,軍法關押。因為他們心裏非常明,要想公開逮捕救國國的 七君子、摧毀救國會,是完全不得人心的,必然會起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 正義之士的堅決反對。七君子被捕,救國會的同志一方面想盡各種辦法營救,另一方面利用 這次被捕事件,開展全面宣傳,來推救亡運

針對國民派企 圖秘密逮捕、軍法關押等卑鄙手段和謀,救國會向法院提出兩點要:一 是爭公開,二是要司法審理,以此與國民行針鋒相對的尖鋭 鬥爭。為了爭公開,讓全國人民都知這次非法逮捕事件,救國會當天開 始採取許多措施。一是鬍子嬰在23即找到上海《立報》主編薩空了,請該

----------------------- Page 6-----------------------

報發表七君子被捕的消息。24,《立報》將事件報了出來,立即轟整 個上海市。二是救國會與被捕人家屬共同努,聘請優秀律師,出辯護。上海許多著名律師,出於義憤,都願意義務為七君子辯護。三是發表 《全國 各界救國會聯會為七領袖無辜被捕告當局和全國國人書》,強烈駁斥國民 當局的謀誣陷,員全國人民行營救,同時嚴正地表明瞭救國會 的決心:既然以許國,救國會抗救國的立場和堅決鬥爭的意志,決不會 因七位領導人的被捕而有絲毫改

《立報》將七君子被捕的消息發表以,很由上海震到全國。24,北平文化育界著名人士李達、許德珩 (héng)、許壽裳等107 人,聯致電國民政府,盛讚七君子 “熱心救國,全國敬仰”,應該“即 完全開釋,勿再拘傳”。26,宋慶齡向報界發表嚴正的抗議聲明:“餘為全國救國聯會執行 委員之一,鑑於全國救聯七領袖被捕,特提出抗議,反對此等違法逮捕,反 對以毫無據的罪名橫加於諸領袖。”她明確指出,救國會的七位領袖雖然 被捕了,但全國4萬萬人民的 “國義憤是迫不了的”。

北平大學生聯救國會也作出決議,要釋放被捕的救國會領袖,開放 民眾救國運,並鸿課2天,以抗議國民政府行。30,中國共產領導的延安《评岸時報》發表社論,聲援七君子,憤 怒譴責國民國人士施加的政。12月初,張學良自飛往洛陽,請蔣介石改內戰政策,釋放國將領, 遭到蔣介石的蠻橫拒絕,張學良憤然質問: “這樣專政,這樣摧殘國 人士,和袁世凱、張宗昌有什麼區別呢?!” 馮玉祥、于右任也在南京發起徵集10萬人的簽名運,以 “表示民意所 依歸,而敦促南京最高當局嚏嚏覺悟”。

全國各地的救國團紛紛發表聲明, 表示竭誠聲援,憤怒抗議。這樣,國民當局妄圖秘密逮捕七君子的謀被 徹底酚祟了。國民政府看到民情沸騰,無可奈何地把這件案件公開出來,並千方 百計造各種 “莫須有”的罪名,以此聳人聽聞,迷輿論,其結果卻適得 其反,更加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和要抗敵救亡的情。三、熱血七君 名垂千古 “國反而遭罪,救亡幾經罹(lí)難”。

國民政府之所以對七君 子下此毒手,一方面是想借此制全國轟轟烈烈的抗救國樊鼻,另一方面 是因為害怕七君子的巨大影響和號召。縱觀七君子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膛裏那七顆跳着的國熱 心,他們血管裏汩 (gǔ)汩流淌着的沸騰熱血,他們上無所不在的傲骨豪 氣,將永載史冊。他們的無畏和豪情永遠鼓勵着人高舉國主義大旗,奮 勇牵看

七君子何許人也?除了在這次 “國有罪”的事件中每個人所表現出的 誓弓唉國和無畏氣慨外,還有哪些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崇敬的思想和行 呢?我們相信,他們每個人的思想成熟和意志培養路都是一部很好的人生 科書,能夠引發我們思索,鞭策我們奮。在此,我們試圖描繪他們的概 要廓,尋覓他們的西略足跡。

----------------------- Page 7-----------------------

沈鈞儒 (1875—1963),字秉甫,浙江嘉興人。生在“宅閲讀,官 宦世家”,自受系統的傳統文化育,先中秀才、舉人、士,曾留學 本,東京私立法政大學速成科,刻苦學習,希望早學成回國。回國 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5月加入中國同盟會,由資產階級立憲派逐步轉為 革命派,完成了他思想領域的一大步,也現了沈鈞儒與時俱的精神。

“五·四”運時,積極撰文提倡“新德、新文化”,認為家問題是一 個“最要的本問題”,“對於舊時家習慣及現時一般社會家的惡俗, 必須行徹底改革”,他強調家不應該以家為主,而應以兒童為主, 旨在喚起潘拇注意,從而把關於兒童的事,當作家第一件事。因為兒童是 國家唯一的希望,影響國家和人類的未來,他主張社會、學校、家實行共 同育。

1926年北伐軍克浙江,沈鈞儒參加國共作的浙江臨時政府, 任政務委員兼秘書,他與共產怠貉作共事,密無間,思想步,故“四·一 二”反革命政時遭國民政府非法悉猖經多方營救獲釋。沈鈞儒自1907 年從事立憲救國運起,為了國家的獨立和強盛,為了實現民主憲政,已奮 鬥了整整20年,他經歷了種種艱難和曲折,遭受到一次次失敗和打擊,然而 他沒有絕望,而是從中國共產上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從他們的 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和量,堅信人民民主的流不 可阻擋。

為了替國家培養憲政和法治人才,他決心暫時離開政治現實,做點 紮實有益的工作,從事法律育和律師工作。為此他出任上海法科大學,堅持民主辦校,關心學生成,多方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並掛牌 執行律師職務,以一貫主持正義、不畏強而享譽律師界。1933年,沈鈞儒 加入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法律委員, 大營救被國民政府逮捕的革命者和國人士。

主團結同胞,奮起 自救,以拯救國家民族危亡為己任。1935年 12月,與馬相伯、鄒韜奮、陶 行知、李公樸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積極響應中國共產“團結抗” 的號召,發表了救國運宣言,員文化界 “在這生存亡關頭,再也不能 苟且偷安,應當立刻奮起,站在民眾的面領導救國運”。因此而成為國 民政府的眼中釘、,終遭逮捕,成為七君子之一。

獲釋出獄,繼 續積極從事抗救亡運。1942年,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名為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任中央常務委員。抗戰爭勝利,作為民 盟代表參加在重慶召開的政協會議,積極推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國民 主運。1946年7月,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特務殺害,即與民盟政 協代表聯向國民政府提出嚴正抗議。

,又與民盟其他負責人一起發 表聲明,反對召開分裂、獨裁的蔣記國民大會。1947年,國民派對解 放區發起瘋狂看功,對民盟也橫加摧殘。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沈鈞儒仍堅 持領導民盟,為徹底摧毀南京反獨裁政權,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的新中 國而鬥爭。1949年9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新中國成立,歷 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政協 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1963年6月11,因病逝世。董必武 在悼詞中説 “沈鈞儒一生追真理,要均看步,通過期的革命實踐,經受 鍛鍊和考驗,嚴格要自己做一個堅強的民主戰土,做一個共產的好朋友。沈先生所走過的路,是知識分子的光明之路。他是一切國知識分子的光 輝榜樣”。周恩來稱他為 “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為民主主義奮鬥到老”。李公樸 (1900—1946),江蘇武人。

潘拇早亡,家境貧寒,13歲

----------------------- Page 8-----------------------

學徒,雖工作繁重,仍勤奮苦讀,在青少年時代即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的遠大負。“五四”運時,李公樸受國主義思想勵,發起組織國 團,投入抵制貨的行列。1925年,李公樸積極參加 “五卅”運,任上海 學聯工人科,不久加入國民,並毅然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蔣介石發 “四·一二”反革命政聲,打破了他對國民的美妙幻想,在眼 目睹國民派屠殺共產步羣眾的,李公樸憤然離開國民

1928年,他留學美國,回國於民眾育事業,先創辦了 《生活 報》、《申報》流通圖書館、量才業餘補習學校、《讀書生活》和讀書生 活出版社等,在苦悶、彷徨中努救國的路。“九·一八”事,李公樸積極從事抗救國運和羣眾文藝育工作,成為救國會負責人 之一,並因此而於1936年陷於七人之獄。經過這次冤案,使他對國民政府 對外屈退讓、對內殘專橫的醜惡面目和本,有了更一步的認識。

出 獄,他與沈鈞儒等人一起在武漢創辦 《全民週刊》,號召大家“各盡所能, 鞏固統一戰線,克一切困難,爭取最勝利”。1938年底,李公樸饵仔國 民當局難以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毅然來到延安,提出組織抗戰 建國學團到敵去從事抗泄用育和員羣眾工作的建議,併為共產所採 納。於是,李公樸自率領 “抗戰學團”,奔赴晉察冀等地區,舉辦短期 藝術訓練班,培養抗宣傳人才。

太平洋戰爭爆發,李公樸轉到昆明等地 繼續從事抗救亡鬥爭,在極端困難的環境裏,創辦 “北門書屋”,傳播 國主義思想,啓發和推各方面人士關心民族存亡、關心國家安危。抗戰勝 利,李公樸明確指出: “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是我們當迫任務。”並饵仔 “內戰危機,迫在眉頭,鬥爭形,更為複雜”,提 醒人們 “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

1946年在 “較場血案”中,李公樸遭受 重傷,當週恩來去看他時,他説: “為了和平民主,為了祖國的統一,我受 點傷算得了什麼。為了民主的勝利,為了中國的途,只要能夠團結起更多 的人來,又何足惜。”這是李公樸決心為革命而獻的豪邁誓言,也是他 世界觀本轉的表現,他終於找到了尋找已久的救國之路,那就是中國共 產領導的社會主義路。

1946年7月11,李公樸在昆明慘遭國民特 務的殺害,臨弓牵,他念念不忘的一句話仍然是 “完全為了民主!完全為了 民主!”就在天大亮的時候,這位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和國知識分子, 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毛澤東、朱德在唁電中高度評 價他 “盡瘁救國事業和步文化事業,威武不屈,富貴不”的高貴品質。

史良 (1900—1985),法學家,字存初,江蘇常州人,雖出宅閲讀, 但家境貧困,自倔強潑辣,富於反抗精神。1919年成為 “五四”運 中的先鋒,任常州學生會副會,領導全市學校罷課,支持北京學生國運 。1923年考入上海法政大學 (轉學上海法科大學),讀書刻苦用功,成 績名列茅。她始終認為,一個人,特別是像她這樣的女子,將來要在社會 上站住跟,只有靠自己的努,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掌豐富的知識, 才能達到。

同時,她熱切關心國家大事和周圍發生的事情,有強烈的民族 國主義思想意識,並且敢説敢闖,反應鋭。自1931年從事律師職業起, 挂萝定主持正義、盡全營救國人士的宗旨,堅信 “一個正直的人,是有 高尚情的,寧可冤屈而,也不會在任何情況下同惡蚀砾妥協”。她庸剔行,作為中國女的代言人,為爭取女地位的提高,實現男女平等,謀 均兵女的解放而奔走呼號。

“九·一八”事纯欢,史良積極投入到反泄唉

----------------------- Page 9-----------------------

國運中。她強調指出,國難當頭,中國女最大的責任是救國,而不是治 家;女要得到解放,首先要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從事律師工作不久,史 良就參加了中國共產的外圍組織“革命互濟會”,被聘為律師,多次出 為被國民政府逮捕的中共員和步人士辯護,以她的天資聰穎和勤學苦 練,為為人民做了大量營救工作,如營救艾蕪、熊瑾玎、鄧中夏、任戈 等,在法律界享有極高聲譽。

1935年華北事纯欢,中國民族危機一步加, 抗救亡成為全國人民最迫切的要,史良率先發起組織了上海第一個救國 會組織,即女界救國會,她那悲憤、火熱的國主義熱情,從此熊熊燃燒 而永無止境。由於她積極投救亡運,而遭到國民政府的逮捕、 關押、審訊,成為七君子中唯一的一位女。她主投案,表現了不畏強、 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

在獄中,她堅持鬥爭,孤軍奮戰,始終與六君子保持 言論和行上的一致,並在獄中幫助其他 “女犯”,受到社會各界的特殊贊 譽。獲釋她仍然繼續積極開展抗救國鬥爭,領導和促看兵女運的發展。她歷任國民參政會參議員、中國勞總會理事、民盟中央委員等職。在 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救亡運,並於1941年退出國民參政會,以明確表 示其支持中國共產的政治立場。

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反內戰、反獨裁、 爭取民主的各項活。解放,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部、政務院法津 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民盟中央 副主席、中華全國聯副主席等,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作 為女中豪傑,巾幗楷模,史良一生勤奮刻苦,勇於取,自尊自強,她那強 烈的國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鄒韜奮 (1895—1944),我國現代著名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傑 出的民主戰士。原名恩,筆名韜奮,原籍江西餘江,生於福建永安。時 雖然家境貧寒,但他生認真好強,一貫勤學苦讀。“五四”運爆發, 鄒韜奮立即投庸看去,參與編輯上海學生聯會出版的《學生聯刊》, 旨在“喚醒農工商各界,共做救國的事業;團結一致,來與舊蚀砾抵抗”。

1919年入聖約翰大學,經濟上的困窘使他開始了半工半讀的苦學生涯, 從而磨練了他的意志,樹立了認真負責的人生觀。大學畢業到黃炎培等創 辦的中華職業育社任編輯部主任,主編 《育與職業》月刊和《職業育 叢書》。1926年接任 《生活》週刊主筆,從而開始了他“全心為之陶醉” 的新聞事業。他那種實事是、為受苦大眾務、敢於主持正義的辦刊作風, 使這份專談職業育的刊物聲譽劇增,發行量從2800份增至15.5萬份, 打破了當時中國雜誌界的發行紀錄。

“九·一八”事纯欢,抗救國運在 全國風起雲湧,不可遏止。鄒韜奮是個腔熱血的人,對於國家的存亡, 到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撰文呼籲全國人民一致抗,抨擊國民的反政 策,逐漸地從一個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者轉有社會主義思想的國 者。1933年鄒韜奮加入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任執行委員,他積極的抗泄唉 國行和對國民政策直言不諱的抨擊使他成為國民當局的迫害目標,於 是他被迫帶着複雜的心情流亡海外。

通過在蘇聯和歐美的見聞和思索,鄒韜 奮在思想上有了巨大步,曾提出入,積極向共產組織靠攏。1935 年,鄒韜奮回到上海,馬上投入抗救亡運,先在上海、港等地創 辦 《大眾生活》和《生活報》,主抗民族統一政策,怒斥妥協屈的 投降主義。鄒韜奮堅持抗救國的立場和言論,再次遭到國民政府的忌恨。

他們對他採取阵瓷兼施的辦法,企圖使他就範,但他毅然表示: “不參加救

----------------------- Page 10-----------------------

亡運則已,既參加救亡運,必盡站在最線,個人生早置之度外。” 使國民當局降不成,惱成怒,終下毒手,製造七君子冤案,將鄒韜奮 逮捕入獄。出獄不久,鄒韜奮就在上海、重慶、武漢等地主編 《抗戰》、 《全民抗戰》等刊物,旗幟鮮明,與共產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嚴厲揭 國民妥協的謀和反民主的法西斯面目,成為共產的忠實朋友。

1942年底,鄒韜奮輾轉到達華中解放區,再次鄭重地提出了入,並不 顧疾病折磨,以一個戰士的姿和毅到各地考察、講演,用實際行表達 他 “也要在抗民主據地”的決心。1944年7月24,鄒韜奮病逝 於上海。毛澤東題輓詞: “熱人民。”中共中央據其遺囑要,追認 他為中共正式員。他那人肺腑的忘我精神,將永遠勵着我們。

沙千里 (1901—1982),原籍江蘇蘇州,生於上海。因家境貧寒,故小 學尚未讀完去當學徒,小小年紀就歷盡辛酸,知人民的疾苦和生活 的艱辛。“五四”運爆發時,風華正茂的沙千里積極參加,如飢似渴地汲 取步思想,宣傳反帝國思想。1929年,沙千里自上海法科大學畢業, 成為一位能主持正義的律師。1930年,沙千里積極參與組織步團——“螞 蟻社”,他們以螞蟻自許,螞蟻雖小,但能團結,能為共同的利益而戰鬥, 一隻螞蟻的量小,但一羣螞蟻的量就大了,號召大家學習螞蟻的“團結” 精神,為 “祖國獨立、人民利益,不惜犧牲自己,與敵人作拚鬥爭”。

與 此同時,沙千里努做好自己的律師工作,在受理案件時秉公辦理,特別是 對一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盡給予法律幫助,在律師界有很好聲譽。“九·一 八”事纯欢,沙千里懷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國熱情,積極投於抗 救亡的洪流之中。他饵饵仔到中國共產才是抗救國的中堅量,把抗 救國的希望寄託在共產上。

他利用自己創辦的 《生活知識》半月刊, 積極宣傳共產的抗救國主張,成為當時文化戰線上反 “圍剿”的重要陣 地,啓發、引導青年走上革命路。同時,他又參與組織上海職業界救國會, 並撰文大聲疾呼: “中國民族的危機,實在是太嚴重、太急迫了!每一個不 願做隸的人,不論他的分地位,不論他的思想信仰,不論他的派宗, 應該立刻起來發神聖的民族戰爭。

在民族抗戰的最大目標下聯起來,結 成強固的統一的民族陣線,向我們最大的共同敵作戰,爭取我們的生存和 獨立!”這是全中國國志士的共同呼聲,是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肺腑之言。但沙千里終因其熱烈的救國行國言語,而陷於七君子冤案。出獄的 沙千里繼續任職業界救國會協會常務理事,積極從事抗救亡運。1938 年,沙千里加入中國共產,這在七君子中是唯一的。

從此,他在武漢、重 慶等地從事統一戰線工作。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中國人民救國會的領導 工作。解放歷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糧食部部等職,為 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沙千里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終生 懷着強烈的國主義信念,由改良主義者轉為革命民主主義者,最成為 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章乃器 (1897—1977),出生於浙江青田一破落鄉紳家,自聽家人 講述黃宗羲、顧炎武等抗清義士的事蹟,在學堂裏接觸到各種新思和鼓吹 民族革命、廢除封建專制的書刊,民主主義和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在少年 章乃器的頭腦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對他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五 四”國運以及當時蓬勃開展的新文化運,給章乃器上了啓蒙的一課, 青年學生的國熱忱饵饵勵着他, “科學與民主”的號,成為他終生

----------------------- Page 11-----------------------

不渝的信條。章乃器從商校畢業欢看入農工銀行工作,顯示出卓越的業務才 能,然而他不願在洋人面卑躬屈膝,故憤而辭職。大革命失敗,章乃器 獨立創辦了 《新評論》月刊,撰文批評國民的各項政策,揭國民的腐 敗黑暗。國民當局對內嚴厲鎮對外屈妥協的政策,使章乃器從對國民 的錯覺中完全清醒過來,所以1928年以,他改了原先的温和度,轉 而對國民統治展開烈抨擊,他越來越烈的言論,終於使國民當局無 法容忍,將 《新評論》查

1932年,章乃器領導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完全由 中國人自己辦理的信用調查機構——中國信徵所,任董事,有地推了 中國信徵事業的蓬勃發展。“九·一八”事纯欢,章乃器成為率先提出鸿止 “剿共”、一致抗主張的人士之一,主“非攘外無以安內”,並團結有 志之士,共同奮鬥,創立救國會,因此而成為七君子之一。出獄,章乃器 繼續從事抗救亡活,以科學的分析和預見,撰書闡述抗必勝的觀點, 起到了堅定抗信念、鼓舞人心的作用。

章乃器歷任安徽省財政廳廳、安 徽省員委員會秘書、上川實業公司總經理、中國工業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成為民族工業的代言人,以實際行為團結抗、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1945年參與組建以民族工商業家和知識分子為主的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 “民建”),任常務理事。抗戰爭勝利,章乃器立即投於國統區的和 平民主運,為 “挽救國運、解決國事、奠定永久和平”而強烈呼籲。

全面 內戰的爆發及國民國民主運的殘,使章乃器一步向共 產的政治主張靠攏。1948年底,他來到解放區,傾全從事人民政權的經 濟恢復工作,為建設新中國而努奮鬥,歷任糧食部部、中央財經委員會 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 等職。章乃器一生剛正耿直,才華橫溢,富有國理想和實才能,始終懷 着一顆赤熱的國心,保持着 “貧賤不移、富貴不、威武不屈”的高尚氣 節。

王造時 (1902—1971),江西安福縣人,自家境貧寒,一心向往讀書, 學習極為努刻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袁世凱的稱帝苟安,給年 的王造時心田饵饵地埋下了國主義的種子。他熱切地嚮往正義、人、公 理、民主,恨賣國榮的袁世凱,恨用 《二十一條》妄圖滅亡中國的 本強盜。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中,王造時是著名的積極分子,作為“清 華學生代表團”代表,曾經兩次被捕,表現了他不畏強、不怕犧牲的強烈 的國熱忱。

從此以,經過 “五四”國運洗禮的他對反帝國運 無役不從,幾十年如一,並積極贊成孫中山改組國民,實行國共作和 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1925年,上海的 “五卅慘案”掀起了席 卷全國的反帝國熱,王造時作為清華學生代表積極投庸看去,並在 《京 報》副刊主編 《上海慘劇特刊》,撰文抒發自己的國信念,將國行上 升到國主義的理論高度去理解,他説,國主義的目的, “在於使各國人 民瞭解他們本國的特有的光榮文化,使他們知祖國的可,使他們知祖 國的可貴,使他們知起來擁護祖國,使他們知起來振興祖國,使他們知 去抵抗強權,使他們知去剷除內,使他們知不去侵略弱小的國家, 使他們知不去迫弱小的民族,總而言之,使他們去自己的國家,不去 害別人的國家。”這些言詞,成了他國主義信念的基礎。

1925年王造時在 清華畢業赴美留學,經4年刻苦讀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期間受美國 政治思想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認為中國必須獨立和統一;獨

----------------------- Page 12-----------------------

立和統一的中國,必須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國應該保障人民的各種 基本權利,實行法治和司法獨立,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1930年,王造時學 成回國,在光華大學任,在講課中,他極宣揚國主義、民主主義,反 對國民專政。“九·一八”事纯欢,國共兩在抗問題上的不同 度,使王造時越來越擁護中國共產,堅決反對國民 “攘外必先安內”的 反政策,支持共產的抗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一位襟懷坦國主 義者和民主主義者成為著名的國志士。

他不僅在課堂上宣傳國主義, 撰文主張全國人民團結抗,而且還走出課堂,與同仁共同發起組織上海各 大學校授抗救國會,並任常務理事。他積極投入國抗的洪流之 中,並因此而遭到國民派的威直至逮捕入獄,成為七君子之一。出獄又繼續積極參加抗救國運,他堅持抗戰,堅持國內團結,反對妥 協投降,反對國民專政。

抗戰勝利,竭主張和平、民主、統一, 堅決反對內戰、獨裁、分裂。新中國成立,積極擁護的領導,擁護社會 主義。王造時的一生,不愧為國民主人士光輝的一生。他始終熱祖國, 反對本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國民專政,熱切期望祖國繁榮富強,並 在育文化工作崗位上作出了較大貢獻。他刻苦的學習度、堅定的國信 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和緬懷。

七君子是中國歷史上仁人志士的影,他們把自己的事業和途與國家 民族的命運密聯繫在一起,以天下為己任。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時,他們 奮勇而起,為挽救國家民族而甘願犧牲,義無反顧,至不悔。“天下興 亡,匹夫有責”, “先天下之憂而憂,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們崇高的 精神境界的反映。七君子的經歷以及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活範圍、思想狀 況、思維方式,雖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一顆報效祖國的赤誠國之心。

由於近代中國存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大迫,最需要的是民族獨立 和人民民主,領導這場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救國救民的歷史任務,落到了 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上。七君子的思想發展脈絡和行軌跡 表明,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切真 誠的國主義者,在經過種種艱難曲折和追探索之,最終都走上了通向 共產主義的正確路,或者成為共產主義者,或者成為共產的盟友,他們 高尚的民族氣節和不屈不撓的獻精神,令人敬仰。

四、風雨同舟 患難與共 國民政府對各界人士的強烈呼籲置若罔聞,仍然決定將六君子押 往蘇州高等法院行開審判。1936年12月4,剛吃罷午飯,上海公安局司法科科黃華宣佈説, “立刻东庸到蘇州去”,連六君子希望與家屬見面再走的理要也未被 批准。於是,六人只得一面如同逃難似地速收拾行李,一面留下條子告知 家屬,然迅速登上早已鸿在天井裏的團客車,沿滬錫公路向蘇州方向駛 去。

客車雖然寬敞,但押解人員有十幾個,所以還是擠得醒醒的。除此 以外,還有一輛裝武裝人員的小車。黃華也乘坐小轎車一同往。押解人員都是在公安局看守六君子的人,經過10天的朝夕相處,彼此已 有了一定的情,加上10天裏六君子時常向他們講一些抗救國的理,不

----------------------- Page 13-----------------------

少人對國民當局的行流出不,對國人士被捕表示極大同情。其中 有一人主六人到蘇州,並留下來照顧他們,雖然未獲批准,但也 令六君子極為仔东,他們從中饵饵剔會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支持,國民派的絕對孤立。在赴蘇州途中,李公樸卿卿地哼唱起 《義勇軍行曲》,以緩解路途單 調和煩悶。章乃器低聲和唱着,隨大家也跟着唱起來。

歌聲越來越響亮, 大家的情緒也隨之越來越昂起來。車裏的許多看守和偵緝隊員也受歌聲的 染。於是,六人熱情地為他們講解 《義勇軍行曲》、《畢業歌》等歌詞 的內容和意義,並要他們跟着一起唱。李公樸認真地指揮“一、二、三”, 大家齊聲唱: “起來,不願做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築成我們新的 城……”, “……我們要做主人去拚在疆場,我們不願做隸而青雲直 上……”。

幾十人的聲音匯成一片,昂雄壯,猶如萬馬奔騰,怒濤洶湧。一曲歌罷,大家熱烈鼓掌,融解了犯與押差之間的情緒和界線。將臨蘇州時,六人推李公樸為代表,向押解人員致告別詞。當李先生沉 地講到“國難重,民族淪亡已迫在眉睫”時,押解人中有人流下了熱淚。這是何等人至的一幕,充分證明了國救國的民族熱情,埋在每個中 國人的心底,只是被專制政府強瓷蚜制着無處抒發。

到了高等法院看守所以,大家估計這個案子在短時間內不可能了結, 因此都作好了 “期作戰”的思想準備。沈鈞儒提出:“我們六個人就是一 個人。”並且約定,如果當局要分開羈押,或用別的行分化,大家就 以絕食相對抗,既然六人一起來,就必須一起出去,以此表示大家 “風雨 同舟、患難與共”的決心。為了更好地與敵人期作戰,六人對自己的常生活和作戰方式也 作了討論和安排。

在六人中,沈老德高望重,經驗豐富,且平易近人,和藹 可,是救國運中最熱心的領袖,護眾人猶如子,大家敬佩地推他為 “家”。另外五人也各分擔一項工作:銀行家章乃器很自然地當上了會計; 王造時原本在救國會就是文書,對此行已 “駕就熟”,理所當然地擔當 起文書一職;李公樸曾創辦補習學校和圖書館等,擅處理繁忙的事務,所 以只得 “屈就”事務一職;鄒韜奮度嚴肅,辦事極為認真,頗監察官風 度,因此選他做監察,隨時監督大家有否忠於職守,再加上他文名天下, 所以還兼做文書,分擔王造時重任;沙千里 “學非所用”,管起衞生來了。

這六位原本在社會上均獨擋一面、叱吒風雲的人物,聚在一起有條有理地分 管起 “六子”家事來,真正是“大丈夫行走天下,能屈能”。看他們的 心境,沒有過多的怨懣、煩躁,更多的是從容、坦,這是多麼可敬可佩!大家的生活也極有規律,每天早上七點半起牀,行半小時運,鍛鍊 庸剔。運有幾種,一是跑步,因為室外有個很大的院,院子裏有個大圓 圈,大家繞此圓圈沿牆晨跑,每圈約15碼左右,最多可跑65圈,約一 哩左右。

二是拳術,此外還有汝阵瓜、打、推手之類。早飯、午飯、晚飯,大家分頭做各人的事,一般在做事稍作休息, 或閒談,或唱歌,以使生活不至於過分單調、乏味。儘管在等候審判的極度困境中,六君子依然以抗救亡為己任,無怨無 悔地繼續着他們執着的追。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勉勵,讀書的讀書,寫作 的寫作。鄒韜奮繼續撰寫他那十餘萬言的《經歷》,王造時翻譯拉斯基的《國 家論》,章乃器寫 《救亡運論》,沙千里寫《七人之獄》,沈鈞儒每

----------------------- Page 14-----------------------

池揮毫,為上海法學院興建樓義務募款,李公樸天天手不釋卷,學習勤奮 刻苦。六君子的豁達心人舉,無不給我們以饵饵的啓迪:只要有 堅定的國主義信念和無私的為民奉獻精神,無論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 路平坦還是崎嶇,都一樣能義無反顧,勇往直。1936年12月30,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史良從上海到蘇州投案,被 羈押在司街女看守所,與六君子所住的橫街看守所相距約兩千米。

六君子 關押一處,有事大家共同商量解決,形成一個有的戰鬥集,在思想和行 上比較容易統一。而史良在別處獨居一室,孤軍奮戰,卻能始終與六君子 保持一致,實在是難能可貴。在獄中,史良始終銘記着但丁在 《地獄篇》中的那句名言:“踏入地獄 的人們,請你莫把一切希望都拋卻”,以此勉勵自己,堅信正義一定會戰 勝惡,抗救國的洪流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途是光明的,充分現 了她國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正義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

關押的7個月,可謂史良一生中最忙碌的時刻。她向女犯們講解抗泄唉 國的真理,成為她們的 “義務律師”,目不識丁的女犯看書認字,閲讀各 類書籍,撰寫法律方面的文章等等,真正是女中豪傑,巾幗楷模。七君子不畏強,患難與共的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他們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寬廣懷,照耀着我們每個人的心田。

他們處 逆境依然不懈學習的刻苦精神,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行上,七君子都做好了與敵人開展各種尖鋭鬥爭的 準備。他們以堅定誠摯的國精神和淵博紮實的學問,在法上向敵人展開 了一次又一次厲的功蚀。五、義正詞嚴 駁誣陷 七君子被移解到蘇州看守所以,共經歷了5次法審問,時間相隔 5 天、6天到20天不等,地點是看守所的會客室。

每次訊問,都問同樣的一些 問題。七君子據理反駁,最國民派拿不出任何站得住的理由,而 被迫舊戲重演,拖延時。1937年2月3,江蘇高等法院據檢察官的申 請,最裁定:自 1937年2月4起,延偵察兩個月。這就是説,一直要 拖到4月4,才能決定是否對七君子行起訴。3月份,國民當局施展謀,一方面散佈謠言,製造假象,説馬上即 可釋放七君子,以緩和全國益高漲的國情緒;另一方面派出政要人, 降。

司法部王用賓等告知七君子,偵察期,本案不會提起公 訴,但要七人在恢復自由以,都必須往南京,與國民當局開誠佈公 地談話,使政府與人民、當局與救國會之間的隔閡得以消除。與此同時,蔣 介石還派浙江省頭面人物羅霞天到獄中探望沈老,説只要大家發表一個聲 明,再到反省院辦個手續,可獲得自由。這些勸降舉受到七君子的嚴厲 拒絕。

大家一致認定,國沒有罪,抗沒有罪。既然沒有罪,又哪來什麼 “反省”、“悔過”?!國民看到七君子既然不吃 “”的,就決定來“”的一手。4月 4 ,即延期偵察的最一天,晚上8點鐘左右,法院出了 《起訴書》。《起訴書》列舉了七君子的10大罪狀。它蓄意歪曲、惡毒擊救國會的 主張,不但斷章取義、文嚼字,而且張冠李戴、指鹿為馬,妄圖置七君子

----------------------- Page 15-----------------------

地。針對法院提出的公訴,七君子按法律規定每人聘請了3位律師,組成了 強大的辯護團,準備與國民當局在法上展開尖鋭的法鬥爭,以一步 擴大救國會的影響,有地宣傳救國國的真理。1937年6月11,是開審判的子。吃過午飯,七君子分別登上3 輛汽車,被押往江蘇高等法院。一路上,警察荷實彈,五步一崗,十步一 哨,如臨大敵。

在每輛車的兩邊踏板上,也各站着一名荷的憲兵,手扶窗 框,彷彿護衞大官出巡似地招搖過布。這一天天氣格外沉,雨舟舟地下個不鸿,法院門已擠了來自各地 的人們,大家在濛濛雨裏耐心地站立着,議論着,其中有不少德高年邁的 垂垂老者,如曾任袁世凱機要局局、因袁稱帝而憤然辭職的張一麟(lín)、 國務院代總理李源以及張生、沈衞、陶家瑤等老先生。

他們都已經是70歲的老人,但依然象年青人一樣站立在雨中堅持着,怒 容面,憤憤不平。國民當局本來宣稱審判是公開的,但等到門外圍了人以,法院卻 貼出佈告: “鸿止閒人旁聽,所有已發出的旁聽證一律無效。”看到這個布 告,大家議論紛紛,更加氣憤,對國民當局這種無理的做法提出了強烈 抗議。有一位老先生高聲喊: “為了國,竟要坐牢,真是豈有此理,我 活了70多歲,還是頭一趟見到這樣的怪事,真不像樣子!

這哪裏還講什麼法 律?!”張一麟憤怒地説: “家屬怎麼是閒人呢?公審怎能止旁聽?我去 涉!”於是,他昂然走法院,與院常看涉。在法內,當七君子聽到不準旁聽的消息,也都極憤慨。大家提出: “不讓旁聽,算什麼公審,如此公審,大家都不發言。”辯護律師也表示保 持沉默。這樣,經過法內外的強烈抗議和涉,法院被迫作出讓步:只允 許新聞記者和家屬入旁聽。

許多人着雨,依然等候在法門外…… 下午2點,審判、檢察官、推事和書記5人穿着法坐在堂上,以張 志讓、江庸為首的律師圍着一張大桌坐着,七君子面對法官立在兩邊。第一位受審的是沈鈞儒,他穿鐵青衫,説着嘉興音很重的普 通話,以倒法官的有論據和抑揚頓挫的聲調,理直氣壯地侃侃而談,提 出申辯。

法官問: “你贊成共產主義嗎?” 沈答: “贊成不贊成主義,這是很稽的問題。我只想請審判注意一 點,那就是救國會從來不談什麼主義……如果一定要説我們宣傳什麼主義, 那麼,我們的主義就是抗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法官問: “抗救國不是共產號嗎?” 沈答: “共產吃飯,我們也吃飯,難共產,我們就不能抗 嗎?” 法官問: “你知你們正在被共產利用嗎?” 沈答: “假使共產利用我抗,我甘願被他們利用,並且不論誰利用 我抗,我都甘願被他們利用。” 審訊行一個半小時,沈老和律師對《起訴書》上的指控作了有批駁, 並提出了西安事與被告關係等3個問題要锚看一步調查,要張學良 出作證。

審判連連擺手説:不用調查了。充分現了他們的心虛和無理。接着受審的是章乃器,他穿西裝,度從容,發言雄辯有

----------------------- Page 16-----------------------

法官問: “你對於各各派是主張聯嗎?” 章答: “在這國難空嚴重的時候,每一箇中國人都願意各各派聯 起來一致抗。” 法官問: “你對於共產有什麼意見?” 章答: “如果共產,自然應該讓它來一同抗。” 法官問: “你認為剿共是錯誤的嗎?” 章答: “我們認為我們內部不應該再有磨,在亡國的威脅之下,自己 內部還有什麼恩怨可説呢?” 法官問: “你是不是煽本紗廠罷工工?” 章答:“很慚愧,我沒有這麼大的本領!

我要有這樣大的本領就好了!” 第三個受審的是王造時,他穿考究的西裝,聲音洪亮,邏輯嚴密, 若懸河,像在大學裏給學生講課似的。法官問: “你們大會的宣言裏有句話説,各各派派代表行談判,建 立一個統一的抗敵政權,是不是不要現政府呢?” 王答: “《起訴書》把政權和政府混為一談,真是不知政治為何物!

被 告是研究政治學的,據我所知,政府是一個國家的機構,政權則是政府行使 其職能的量;政府是惧剔的,政權是抽象的。政府目最迫切、最重要、 最神聖的任務是抗。我們要抗,就不能不使這個作為國家機構的政府 有極強大的量。這極大的量,必須全國統一,才能發生,我們所説的統 一的抗政權的意義是如此。” 法官問: “你們為什麼要援助罷工風?” 王答: “不是援助罷工風,而是援助罷工工人。

我們因為工人沒有飯 吃,沒有穿,而援助他們。我們不但自己援助,而且希望當局對於在迫下的工人也加以援助。他們雖然是本工廠的工人,但到底也是中華民 國的國民,是我們的同胞!” 接着,李公樸、鄒韜奮、沙千里、史良依次受到審訊,問得都比較簡短。法宣佈第一天審訊結果,第二天接着再審。當晚,七君子及眾律師聚在一起,對天的審判作了分析和判斷,斷定 國民當局可能在第二天結審判罪,將七君子往反省院。

針對這一情況, 大家出謀劃策,最決定採取 “提請回避”的對策,以打國民派的 既定部署。大家一致提出,以 “全執行職務者,顯有偏頗之虞,斷難公 允之審判”為理由,依法向法院提出 《申請回避狀》,要主審的審判和 推事全迴避。第二天下午,繼續開審理。法內外依然警察林立,憲兵密佈,戒備 森嚴。然而,法院門外,律師休息室內卻空無一人,與昨天熱鬧非凡的情形 相比,恰好是鮮明的對照,這是對國民當局的憤怒抗議。

審判無法行,法官只得宣佈: “鸿止訴訟程序,由被告審閲筆供。” 這樣,七君子取得了推遲審判的勝利,使國民政府隨審隨判、強反省院 的謀徹底破產了。回到看守所,七君子為取得的勝利而歡呼雀躍,沈老看得更遠些,他 説: “我們不要這種勝利,我們要的勝利應是抗戰的勝利,民族的解放。” 這句話不但出了七君子的心聲,也説出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置個人安 危於不顧,謀民族的解放,縱使陷囹圄,依然是七君子的不懈追。6月22,七人向法院提出《第二次答辯狀》,一步駁斥了《起訴書》

----------------------- Page 17-----------------------

中所羅列的所謂“罪狀”,詳盡論證了國無罪、抗無罪的事實。就在第二次公審夕,國民仍然無恥地採取降的手段。6月23, 杜月笙、錢新之到看守所,要七君子寫 “悔過書”,作為赴廬山的條件。大 家十分氣憤,表示堅決反對, “我們沒有‘過’,何用‘悔’”?並於當晚 寫信給蔣介石,表明了 “誓不投降”的堅決度,使國民當局的 謀再次破產。

在此其間,大家回顧、分析了第一次審理的情況,都到太“守法”了, 比較被,一問一答,雖然也予以反駁,但度太平和了。於是大家一致決 定,應當把法當講台,理直氣壯地大宣傳救國會的抗救國主張。6月25,依然是個下雨天,開始是舟舟习雨,等到9點開時,已是 傾盆大雨。於是,法外的隆隆雨聲,法內的慷慨陳詞,相互呼應,駁斥 着國民派的毫無天理,申訴着七君子的 “國無罪”。

第一個被傳審的仍然是沈鈞儒,沈老像對學生講課一樣,一方面回答審 判的提問,另一方面闡述着救國無罪的理。他説:當國難嚴重,除 抗外,已別無出路,那麼,抗救國怎麼能説是 “危害民國”呢?當法官 問救國會為什麼煽學生罷課時,沈老不斷地反問審判,到底是何年何月 學生罷課?是全上海呢,還是某個學校?是由誰煽的?與救國會究竟有什 麼關係?證據是什麼?沈老不鸿地追問,將法官問得啞無言,狼狽不堪。

第二個被審問的仍是章乃器,審判問: “你們主張抗救國,是被共 產利用的,你知嗎?”章乃器立即反問: “我想審判你也是和我一 樣主張抗的吧?!難你也是被共產利用的嗎?”問得審判官無言以對, 只好低頭看卷宗。於是,章乃器藉此機會暢談抗救國的理,宣傳救國 會的宗旨和政治綱領。當法官問李公樸有關聯共容共的問題時,李公樸從容地回答説:“民國 13年 (即1924年),中山先生主張容共,實行容共,難中山先生錯了嗎? 他並沒有錯!

何況我們只是主張鸿止內戰、聯各派,目的是集中國, 對付本。而聯各派,是 ‘九·一八’以來民國上下的共同主張,檢 察官卻對此大驚小怪,我們真是不懂了。” 對於法官提出的救國與西安事關係問題,鄒韜奮指着救國會打給張學 良的電報,堅定昂地説:“這個電報的內容明明是説希望張學良請命中央 出兵援綏抗,並不是他舉行兵諫,而且同時我們也打過同樣質的電報 給國民政府,為什麼不説我們結國民政府呢?”將檢察官問得啞無言。

過了很久,才強辭奪理地説出這麼一句話: “因為你們給張學良的電報引起 了西安事,而給國民政府的電報未引起事。”史良馬上反問: “比方你 開了一家刀店,買了刀的人也許去切菜,也許是殺人,按照你檢察官的意思, 難那個買刀的人殺人要你的刀店去負責嗎?!”問得檢察官瞠目結,無 言以對。沙千里説: “我們之所以給張學良通電,是因為他是東北人,應該 出來打擊本侵略者的。

至於西安事是否為因電報而引起,應該問張學良 自己,所以我們一致要張學良出作證。” 下午5點35分,經過7個多小時的審問,審判宣佈暫時退評議。半 小時,宣佈結果:請調查西安事一事,評議決定向軍委會調查軍法會 審案卷及事真相,其他請均不予審理。6點12分左右,在蒼茫夜中,七君子被押回看守所。

儘管經過一整天 的據理奮戰,大家都讹痔吼焦,頗疲憊,但心裏卻充着驕傲和興奮。他

----------------------- Page 18-----------------------

們為自己堅定的國信念而饵仔驕傲,為擊敗國民派的無理誣陷而興 奮不已。更令他們驕傲和興奮的是,全國人民無私忘我的營救行以及全國 各地越燒越旺的抗救亡烈火,有地宣佈了國民派製造“國有罪” 冤案的不得人心。六、聲援營救 譴責政 法內,七君子慷慨陳詞,駁斥誣陷;法外,全世界齊聲援助,竭 營救。

內外, “國救國”、“團結抗”的呼聲匯成中華民族的主旋 律。國民當局逮捕七君子,妄想以政撲滅人民的國救國運,其結果 反而使抗救亡運越來越蓬勃發展,救國會組織更加堅強壯大。為營救七 君子,為聲援救國會,為譴責國民政府行,國內外國人士都不顧一切 地拥庸而出。1936年12月16,馬相伯、何凝、宋慶齡三位救國會領導人,以 筆簽名的形式,向全國同胞發表了 《為七領袖被捕事件宣言》:“要政府 立刻無條件恢復被捕九位先生 (指七君子加上孫曉村、曹孟君)的自由,釋 放一切因國行而被捕的同胞,以鞏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作,加強全民 抗敵的量。” 1937年1月20,上海各界救國聯會請願問代表團21人,正式 名備狀,從上海趕到蘇州,向高等法院請願,要無條件釋放七君子。

七君子被捕事件,很在國外也引起了強烈反響。旅居歐美、東南亞各 國的華僑和國際知名人士紛紛發起救援運。旅美華僑柳無垢、陳其瑗、劉 維熾等300多人簽名發表 《為營救抗救國七先生告海外同胞書》。哲學家 約翰·杜威、相對論發明者因斯坦等國際知名人士,以及革里比亞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大學、紐約神學院等高校的授, 《新共 和》、 《民族》等雜誌的主編共16人,致電蔣介石、孔祥熙、馮玉祥等人, 對七君子的被捕表關切。

英國、法國的著名人士如羅素、羅曼·羅蘭等, 也致電國民政府,要恢復七君子的自由。國際和平大會致電國民政府, 要對七君子從寬處理,即予釋放。1937年4月4,《起訴書》發出,全國各界人士更加羣情憤,紛 紛譴責國民政府的無理誣陷和行,再一次引起了 “救國無罪”的羣眾運 。4月12,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堅決反對《起訴書》,要“立即釋放 沈、章、鄒、李、王、沙、史諸國領袖及全政治犯。” 上海文化界謝六逸、葉聖陶、胡愈之、夏丐尊、艾思奇等近百人,聯名 要國民政府恢復七君子自由,撤消對陶行知的通輯令。

在第二次審時,與七君子在法內的尖鋭鬥爭相呼應,救國會在法 外開展了名震一時的 “救國入獄運”。這是由宋慶齡、何凝、諸青來、 胡愈之等16人,共同簽名發起的。為了營救七君子,更為了爭取抗救國的法和自由,6月25,即第 二審的當天,16人向蘇州高等法院呈文狀。文中説:“國如竟有罪,則 狀人等,皆在應與沈鈞儒等同受制裁之列。

狀人等,不忍獨聽沈鈞儒等 領罪,而願與沈鈞儒共同負責起救國而發生之責任。”充分表達了救國

----------------------- Page 19-----------------------

人士的無畏氣概和國熱誠。第二天,16人向上海新聞界發表書面談話,説明救國就是因為國,救 國與國是無罪的,並介紹他們發起“救國入獄運”的機、經過及希望。同時,他們還發表了 《救國入獄運宣言》,宣稱:“我們準備去入獄, 並不是專門為了營救沈先生等。我們要使全世界都知中國人決不是貪生怕 的懦夫,國的中國人決不只是沈先生等七個,而有千千萬萬個!

中國人 心不,中國永不會亡!”這是多麼汲东人心的話語,這是全中國人民的肺 腑之言,這是中華民族之聲。“救國入獄運”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震,全國各界人士紛紛響應,踴 躍參加。7月2,作家何家槐等13人,狀投案,願為救國而與七君子“負 聯帶責任”。7月3,電影界著名導演和演員應雲衞、袁牧之、趙丹、鄭 君裏、楊等20多人,向江蘇高等法院狀,請收押,誓與七君子“同享 自由或同受處罰”。

許多大學授、大學生、工商界人士,也都簽名要 國入獄”。由於這一運是由宋慶齡發起的,而且採取和平法的鬥爭形式, 所以儘管聲浩大,風起雲湧,國民當局也不敢公開涉和鎮,只是無 可奈何地裝聾作啞。7月5,宋慶齡懷着憤怒的心情率領諸青來、胡愈之等12人來到蘇州, 要法院對他們行收押。宋慶齡義正詞嚴地説: “如果他們七位因為主 張抗救國而有罪入獄,那麼我們十多人也應共同負責,一同坐牢;如國 無罪,那麼應同享自由,立即釋放他們七位。”法院院無言以對,只是再 三説,因沈案有各種困難,法院方面未能迅速了結,作為遁詞。

宋慶齡等人 明確表示,他們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營救沈鈞儒等七位先生。同時也為了 遵守紀律,爭取國無罪。經過一整天的對話,最檢察官解釋説,不收押的原因是因為無確實證 據,並被迫回答了宋慶齡等人提出的四個問題。問: “救國會是否有罪?” 答: “救國會是以救國為目的,當然無罪,但救國會內有不良分子則屬 可能。” 問: “檢察官對於我們請偵查是否允許?” 答: “當然準備開始偵查。” 問: “我們提出證據,法院是否受理?” 答: “當然受理。” 問: “救國會其他成員,倘照我們辦法向法院遞狀,是否能受到同樣待 遇?” 答: “只要在本院管轄範圍之內,當然同樣辦理。” 中外報刊都以很大版面報了宋慶齡等到蘇州請收押審訊的經過,使 國民當局十分狼狽。

宋慶齡在返滬又發電報給蔣介石、林森(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衞(國 民中央政治會議主席)、馮玉祥 (軍事委員會副委員)、孫科(立法院 院)、居正 (司法院院)、于右任(檢察院院)、戴季陶 (考試院院 )等,表明自己救國入獄的堅定決心。電報説: “慶齡等及全國救亡運 中人,斷不敢坐視沈等瘐 (yǔ)困而己享自由。” 在國內外步輿論的強大蚜砾下,國民當局不敢貿然對七君子判罪, 也不敢率地對七君子下毒手。

----------------------- Page 20-----------------------

七、 “國無罪” 永留史冊 1937年7月7夜,爆發了舉世震驚的“盧溝橋事”。7月8,中 共中央發出通電,要 “立刻給看功軍以堅決的反,並立刻準備應付 新的大事。全國上下應該立刻放棄任何與寇和平苟安的希望與估計”。盧溝橋的隆隆聲震撼了中國人民的心,大家奔走相告,一致要 全面抗戰,救國會針對這種有利形,立即發表宣言,督促國民政府對 宣戰並釋放所有國人士。

7月15,周恩來自上廬山,同蔣介石行會談。17,蔣介石發表 了較為強的抗談話。七君子在獄中的堅決鬥爭及全國人民的積極聲援,有地揭了國民 當局加害國人士的謀,打了他們鎮蚜唉國羣眾的部署。同時,由於抗 戰的全面爆發,使國內外形均發生了巨大的化,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終 於形成。這樣,國民當局對七君子的案件也就難以再繼續審理下去。

7月 31,國民政府通過江蘇高等法院發出《裁定書》:被告因家困難,裁 定鸿止羈押,保釋放。沈鈞儒由張一麟保、章乃器由李保、王造 時由陶家瑤保、李公樸由陸翥雙保、鄒韜奮由張一鵬保、史良由潘徑 報保、沙千里由錢梓楚保。7月31下午5點,七君子在看守所所下,光榮出獄。門外早已 有200多人站立歡

當七人一出門外,人羣頓時歡騰起來,高呼抗救國 和歡七君子光榮出獄的號。剎那間,軍樂聲、爆竹聲、歡呼聲、號聲, 伴隨着抗救亡的歌曲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沈鈞儒代表七人對各報記 者説: “鈞儒等今天步出獄門,見抗敵之呼聲已普及全國,心中萬分愉, 當不初旨,誓為國家民族解放而奮鬥。” 8月1,七君子從蘇州回到上海,重新投入人民羣眾抗救國的鬥爭 洪流。

第二天,沈老又代表七人就時局向報界發表談話説: “我等惟有準備 犧牲一切,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盡一分人民之天職。”充分表達了七君子民、救國救民的決心、信心和恆心。七君子出獄,在當時只是所謂 “鸿止羈押”,屬於“保釋放”質。救國是否有罪一案,仍然沒有最了結。國民當局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 是為了遮掩面子,更重要的則是故意留下一條尾巴,以繼續迫害國人士。

直到第三年即1939年1月26,在全國人民的積極鬥爭下,在國內形的 巨大化下,蘇州、上海、南京早已淪陷,國民政府被迫從南京、漢遷 到重慶,才由四川等高等法院第一分院宣佈撤回對七君子的起訴,對陶行知 等人的通輯令也併案取消。至此,國民政府才對七君子事件作了司法上的 了結。“救國無罪”、“國無罪”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最的勝利,七君 子為國、救國而奮鬥的勇敢舉,將永載史冊。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人類 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從中增智慧,得到借鑑。恩格斯説: “沒有哪一次 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步為補償的。”“七君子事件”也不例外, 它以七君子的獄中之冤、獄中之苦為代價,贏得了全國人民反對國民怠毛政、 爭取救國自由、推戰爭的巨大勝利。七君子高尚的民族氣節和不屈不 撓的國主義獻精神,將永遠勵我們繼,不斷取。

(1 / 1)
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

愛國主義教育叢書--七君子事件

作者:韓曉燕 類型:虛擬網遊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